2017年3月20日,从北到南,从黑夜到白天,历时四天三夜,驱车往返行程1500+公里,三人行,前往中缅边境的阿佤山区:寻茶!真实了解茶树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。
出镜:达达
引领:达达老爹
记录:立云
戴耳机,看视频
阿佤山区平均海拔为1900多米,老“北京”吉普行驶在盘山公路上,一走便是好几个小时,沿途的窗景满是原始森林和茶园,还有那古朴的山寨和散养的家畜,那时那刻,恍若梦回原始的农耕时代。
寻访的茶山,位于怒江和澜沧江双江流域,海拔高,纬度低,降水多,雾日足。茶园被原始森林环绕,茶树所需养分都以自然生长而来,不使用工业化肥,甚至不用农家肥,而以落叶为肥,雨水作为灌溉。
不需要多余的人力管护,任凭茶树纯粹生长,在大自然法则下物竞天择,优胜劣汰,由此存活的茶树定能培育滋味好茶。
佤族山寨大多都是世代种茶的茶农,知晓茶树生长的习性。听茶农说:今年的春茶冒芽稍晚,再过几天,错过明前,就采不到好茶了。
茶树不打农药了,茶叶就没有残留,但会遭遇虫灾。为了一片无农药的安心好茶,佤族茶农选择了最笨拙的方法:人工捉虫和看天脸色。
采摘时,选取“一芽两叶”的部分,使用指间折断枝茎,而不可用指甲掐断,以保证茶源的鲜度和净度。
以“一芽两叶”为标准,滋味来自于茶叶,香气则源自芽头。
一路寻味,初心未变。时光荏苒,光影斑驳。(Via:Ryuan)
难以推辞寨主的盛情邀请,入寨初尝佤族老人日常必饮的煮茶,将茶叶和泉水于火塘上用陶罐烹煮,茶香四溢,飘香满屋,入口浓郁,回甘持久,若想贪上几杯,也会如酒般解千愁。
入夜,再次探寻茶山。抬头仰望,似乎这里的惊喜不仅在于茶叶,还有浩瀚明亮的星海,没有工业污染,这里的空气纯净度极高,星象一览无余,似乎在这里能更接近星辰。(Via:Ryuan)
风景好好,最近偶尔也喝普洱,那种虫“刺毛头风”好久没见。
原来那虫子叫这名字啊,听到茶农叫的土名,没有记着
哈哈,这只是潮汕的叫法,可能我还没写对。学名我也不知道叫啥
梁兄,请教一下,评论里怎么添加“博主”两字,谢谢
插件,明天传给你
给力,为你点100个赞
网站模板不错,适合个人!
你好哦,很文